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——访厦门大学副教授林致远博士(采访时间2006.3)

作者: 时间:2011-10-30 点击数:

林致远,福建莆田人,厦门大学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89-1993年就读于漳州师范学院数学系,大学毕业后任教于莆田四中;1995年9月进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深造,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(商业经济学,1998年)、经济学博士学位(财政学,2001年)。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—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,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等职。曾在《经济学家》、《中国经济问题》、《财政研究》、《投资研究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编著有《财政学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5年)等。

我最初是从厦大博士张兴祥老师那儿了解到林致远博士的。张老师说,林博士是中国财政学界泰斗邓子基先生的得意门生,他曾数次获得厦门大学优秀教学奖。从2001年博士毕业后至今,林老师一直从事本科生、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。他严谨的教学态度,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。于是,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样一位青年学者、受学生欢迎的老师,其内心深处是怎样思索人生的。

带着这样的问号,我拨通了林老师的手机,没想到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访谈。恰好他有事来师院。于是,在电话联系后的第二天,我们相约在师院门口的华莱士见面。见到林老师的那一刻,我脑海里便闪过一个词,“宁静而致远”。

在华莱士,我聆听了一次终生难忘的课。此后的日子,每当我走过华莱士时,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驻足,回想起那位真实、坦然、直率的老师,那位既能辩证地看问题,又有着深刻思想内涵、充满人格魅力的老师,回想起那些令人受益匪浅的话语。

偶然的邂逅,难忘的回忆

——忆往昔,良师·益友·诤言

林老师是在1989年进入师院本科学习的,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,林老师走进了漳州师范学院,在师院度过了难忘的四年。

林老师本科学的是数学,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学。四年的数学专业学习,不仅为他后来的经济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,而且还培养他采用数学逻辑解决问题的习惯。也正是在这四年难忘的岁月中,林老师担任学生干部,为日后的工作培养了不可缺少的笔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。

往事虽如过眼烟云,却总有那么一股云烟始终萦绕在林老师的心中。在师院的四年间,林老师邂逅了许多给予自己极大启发的教师。沉浸于回忆中的林老师向我细细道来了一位位良师……

在学业方面,当年的辅导员黄振杰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,黄老师的时常对他提起的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教诲时刻铭记在他的心中。

提起学生时代的生活,林老师无法忘记唐老师的点拨。那是毕业实践之后的总结,林老师作为代表,向与会的老师们汇报。在大会上,林老师充满豪情地汇报了他的毕业实践体会。会后,唐老师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当时有些飘飘然的林老师:“老师们并不看重那些优美的词汇,华丽的修饰,而更看重真实的东西。”当时,林老师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。他从此意识到:真实才是根本,内容须重于形式。

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,林老师提到了当年的学生处处长林晓峰老师、数学系党支部副书记林静华老师,辅导员刘革生老师……

时光飞逝,往事如歌,只能存留于记忆的光盘中。然而,昨日的良师、益友、诤言,细细清点着飞珠溅玉般的回忆,诉说着对生命的感激。偶然的邂逅,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回忆;永恒的情谊,和那一次次思想碰撞之后的感悟……

独上西楼,望尽天涯路

——“独立终将带来回报”

大学毕业后,林老师毅然独立前行,终于踏出了一条充满自信的人生之路。回首往昔走过的旅程,林老师颇为感慨。

本科毕业后,林老师在莆田四中任教,这是一所位于市区的省重点中学。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,然而,林老师为实现其心中的梦想,毅然决定放弃这份工作,继续考研,谋求深造。当时,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。然而,时隔多年之后,他的家人为他感到骄傲。提起这段经历,林老师笑着说:“大学毕业之前,我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被动行事的人。好不容易有一天能够独立地进行着自己的抉择,就赢得一段全新人生的开始。独立终将得到回报。当然,你在享受到独立自由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,你也必须认识到,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无论如何,成功需要风险。”

林老师的话让我悟出了许多:独立,学会独立,这才是我们在大学里必须培养的能力,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无论做什么事,我们都应问自己:我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?这一结果我能否承担得起?而我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结果?

是的,父母是我们温馨的港湾,然而,总有一天,我们必须离开父母,去闯荡人生。而在大学里,我们就应该让我们的翅膀硬起来,让自己坚强起来。

化被动为主动,让梦想飞起来

——现实与梦想的汇合

如果说选择考研是林老师的人生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一次重要选择。那么,林老师学习经济学则又是一次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。

“转专业是否出于您对经济学的一种爱好呢?”我不解地问道。“生活总是充满偶然的。”林老师坦言,学经济的初衷是发家致富,后来通过不断学习,才发现经济学与自己的发家致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,因为它的研究主题是国家怎样致富的问题。

然而,这已经不重要了,因为林老师从这位号称“社会科学的皇后”身上找到了她令人陶醉的魅力,也找到了学经济的真正的兴趣。由此,化被动为主动,并深深地沉迷于其间。如果说自己初衷与现实是一次现实与梦想的不小心脱节,那么自己最终的乐趣与经济学魅力的碰撞,却是现实与梦想的再次汇合。

也许,在由现实走向梦想的路上,现实与梦想就像两条远望的高速公路,原以为会交叉,而近看却发现,它们是平行的。然而这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对梦想与现实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,且梦想与现实的方向是一致的,现实的努力一直向梦想的方向延伸。

面对事业上的成就,林老师淡然一笑,说自己才刚上路呢。谈到成功,林老师认为有两点:一是要坚持不懈,偶尔的失落不能成为前进的绊脚石,世间最可怕的力量是坚持;二是人一定要有目标,但目标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,在调整中又要把握自己的极限,内在价值。一个人只有不断拓展他的目标,才会获得新的动力。当然,“现实是残酷可怕的,或者说现实就是现实,但是你能从现实中坚定自己的梦想,哪怕自己的梦想不一定能够达到,你也是成功的。梦想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在你寻找梦想的过程中实现的,这就是生活。生活不能没有梦想,梦想是自己快乐的源泉。而现实,则要为梦想的实现不断地充电,时刻问自己我可以为梦想做些什么准备。”

一个人只要付出了,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梦想的方向前进,便永远不会失败,而只是暂时还没有成功。林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。

学会思索,学会定位

——“生命的艺术就是放弃”

“在大学里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呢?”正当我陷于困惑之时,林老师给了我答案:首先要学会思考,学会定位——定位大学,定位学校,定位老师,特别是定位自己……

从中,我才明白原来大学可以是这么理解的:“大学无非是一伙人,他们凭着对了解某种事物或培养某种技能的渴望,聚集在一起,谈自己的见解。他们之中较为年长的那位,被大家称之为老师。这伙儿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,分享各自知识、经验和人生经历。”

林老师说:“几年来,师院在软硬件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如果能在发展中更加明确自己主要的进攻方向,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遗漏点,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,相信师院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。此外,如果师院学生能发起一场思考——“大学本质是什么,学生本质是什么,学生在学校里应做些什么……对师院的未来发展也许是有益处的。”

就像林老师所说的:“学生自己要定位,学生应明确自己要从大学里学到什么,而老师自己也要定位,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吸引学生。”

作为一名教师,林老师努力实践着这一点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,他总是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,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。在他看来,“大学作为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地方,老师与同学的思想交流非常重要”,“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,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,只是学问的先后问题,和学生相比,老师有更多的人生经验而已。”关于优秀教学奖,林老师则是真切地说:“得奖本身并不重要,学生喜欢听我讲课,才是对我最好的评价。”

而在学生时代,林老师也为自己作出定位——全面发展是基本,专业学习才是根本。林老师说,他在学生时代比较与众不同的是,在学习上相对比较刻苦,而且执着坚持自己的梦想。毕竟,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,一个人无法同时做很多事情,而又能同时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,“比如你不可能又想考研,又想当学生干部,而学生干部又想当好,各方面又想要全面发展”。林老师再三强调:“生活的艺术就是学会放弃”;“简化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。”

“那么,该放弃些什么,坚持些什么呢?”

“放弃并不是真实想做的事情,坚持真正想做的,能做的,擅长做的事情。如果两样都有优势,就必须选择最优势,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‘比较优势原理’。”

勇于追求,是一种精神,勇于舍弃,却是一种境界。生命是一段行程,坚持和选择是这一行程真实的永恒。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,做出充分挖掘你潜能的选择,才是明智的选择。正确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,坚持不懈地追求,自己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。世上没有最好的选择,只有自己认为好的、适合自己的、对得起自己内心的、永不后悔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谈到如何提升自己,林老师一言以蔽之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交知心友!

寻找快乐,才是人生的真谛

——“若能把职业变成事业,那将是再优美不过的生活”

“您最大的人生信条是什么?”“寻找快乐!”林老师干净利落地给了我四个字,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思考……

人生一世,欢时太少,苦难甚多。现实中,快乐总是喜欢乔装成痛苦来到人们面前。现实中的人生总体而言是痛苦的。也许,生命中最不可承受之重在于面对现实。面对现实,并非妥协,而是冷静、平和、坦然地在这痛苦中寻找快乐。世上没有纯粹的快乐者,而只有痛并快乐者。就像杨绎所说,“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,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。”

林老师提到了叔本华的名言,“人的存在,就是在希望与不停的失望之间的永远的徘徊”。正当我认真体会这句话时,华莱士陷入了一片黑暗中。“停电了!”周围一阵骚动,而正是在这一片骚动的黑暗中,林老师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真理:“人,即使是在黑暗中,也要看到光明。”随着林老师的话语,营业员拿来了蜡烛,蜡烛微弱的光线向四周扩散。在微弱的光线下,我在笔记本上迅速记下了这句话,同时将它铭记于心中……

的确,这个世界上,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“绝境”。无论黑夜多么漫长,朝阳总会冉冉升起;无论风雪怎样肆虐,春风终会缓缓吹拂。而对年轻的我们来说,当挫折接连不断、失败如影随形时,当命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地关闭时,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,因为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。人生之路是由失望和希望串起来的项链,因此才多姿多彩。希望是一架阶梯,一种力量,是一次升华,一个飞跃,希望会让人驱散心中的浓雾,拥抱一片湛蓝的晴空;希望会让人摆脱沉沉的阴影,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。我们在希望中生活,在希望中成熟,在希望中不断向前。

幸福,其实很简单,关键是你自己要弄清楚到底想要什么。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一面,从不幸中看到幸福的一面,这是强者的态度,也是智者的方法。在黑暗到来的时候,欣赏落日的余辉;在寒霜蒙地的时候,听早春的雷声;在不幸的时候,躺在地上细闻泥土和草根的清香。这样的人就像海明威笔下的打鱼人,你可以把他打倒,可就是打不败他。

幸福,不在目的和物质之中,而在人生不断的拼搏中。财富和权势未必带来快乐,众人趋之若鹜的好职业也未必能带来快乐。重要的是,你是否能够将职业视为自己的事业。“如果能把职业变成事业,那可真是再优美不过的生活了。因为只有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成为事业,才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。而快乐,才是人生全部的真实的意义。”林老师深有感触地说。

快乐,通常被一些琐碎的事务包裹着。只有心态宁静,心怀淡泊的人,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打开它,亲近它,感受它,被它在不经意中熏陶成一个健康快乐的人。

尾声: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

“认识自己;尊重自己;提升自己;成就自己!”林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了今天的访谈。

采访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林老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梦想与激情,又很平和踏实的人,也许只能用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来形容林老师吧。从他那爽朗的笑声中,从他那坚毅的目光中,我读懂了许多……

有哲人说过:“一个博闻强识的老师,会让学生钦佩;而一个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老师,将让学生折服。”尽管没有上过林老师的专业课,但我已经被他那种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深深折服。

心灵的高度是无限的,抵达一种什么样的境界,就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。信念常存于心中,路就闪现在脚下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原载《2006“两赛”专辑》


Copyright ©2018 闽南师范大学-数学与统计学院  电话:0596-2591441 传真:0596-2527931  学院党委信箱:msdstydzzh@163.com